爸爸妈妈对疾病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中。但大家唯独对一个概念——免疫力,总是有误解,比如说:
很多爸爸妈妈一口咬定,宝宝总生病就是免疫力差,宝宝不生病就是免疫力好。
实际上,免疫力是差是好,还真不是这么算的。
免疫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先天性免疫】
这是宝宝从娘胎里带来的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大部分宝宝都有健全的先天免疫系统。
【后天性免疫】
这是宝宝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宝宝出生后会接触五花八门的微生物,免疫系统在和这些病原体打交道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淋巴因子等。
【宝宝免疫力差】
妈妈们经常说的“宝宝免疫力差”,实际上是在说宝宝的后天性免疫,也就是指宝宝抵抗病毒、细菌等的能力差。
【宝宝总生病】
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宝宝总生病”的这个“总”,或许根本没有达到医学上判定宝宝“反复”生病的频率。
研究发现,6岁以下的宝宝平均一年会感冒6~8次,感染高发期时能达到1个月1次,10~15%的宝宝每年要感冒至少12次。
这么看来,宝宝间隔1~2个月感冒一次是很正常的。
1、宝宝生病极其频繁,生长发育明显低于同龄人;
2、生病后不能自行好转,必须借助静脉输液或者直接住院治疗;
3、宝宝每次生病不是脑膜炎,就是败血症,再就是肺炎这种严重感染性的疾病;
4、细菌感染后,不用抗生素就别想痊愈,至少得用2个月,效果还不怎么样。
大多数宝宝都不是这样吧。这么一对照,大多数宝宝的免疫力是正常的。
说到这里,部分爸爸妈妈可能不同意了,既然宝宝免疫力正常,那宝宝经常生病又怎么解释?
这是因为宝宝的免疫状况与成年人不同,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宝宝刚出生时,体内有妈妈通过胎盘传给他的抗体。
这些抗体的水平在宝宝出生阶段较高,能在头6个月内保护宝宝少生病。
6个月后,抗体逐渐减少,宝宝免疫力弱就会慢慢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宝宝会更容易生病。
通常,宝宝自身的抗病能力要在5~6岁才能逐步完善。
【一、抗生素使用的两个极端】
1、坚决不用型
宝宝都烧到40度了,还坚决不用抗生素的家长。
2、滥用型
生病了就让医生开抗生素。
实际上,宝宝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时,精神头已经明显很差了。
高烧不退时,就得遵从医生的指导,合理给宝宝使用抗生素。
而对于第二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的情况,会导致耐药性,抑制宝宝免疫系统的成熟。
所以说,我们得根据宝宝的病情来定,该给宝宝用抗生素时才用。
【二、室内室外360度无死角杀菌,给宝宝营造一个无菌环境】
宝宝想出去玩一会儿也不行,宝宝想到地上坐一会儿也不行,宝宝的世界就只是三室一厅,外加一个卫生间,玩具也一直被爸爸妈妈拿去清洗。
爸爸妈妈的小心固然没错,但小心过头了,必然会出问题。
物极必反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要保持家里的环境清洁、干净,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过分消毒,杀菌会让环境中的细菌数量锐减,宝宝没有机会接触到病原体,体内不会产生对应的抗体。
一旦他进入到有病原体的地方,比如商场、游乐场、幼儿园,自然会被这些病菌给放倒,生病的几率会更频繁。
宝宝的后天免疫力必须是在环境中细菌的骚扰下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成熟,我们提供给他的应该是清洁的环境,绝不是无菌。
毕竟我们不可能给他提供一辈子的温室。
【1、不偷懒,按时给宝宝接种疫苗】
疫苗是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经过人工倒拾后,大大降低或失去了原本的致病性,保留了其免疫性的一种物质。
宝宝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对应的抗体。
当再次遇到同样的微生物入侵体内时,就能成功抵御这种疾病。
【2、不轻信营养素、补品】
宝宝的后天免疫力是在出生后接触病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绝不是一两包营养素吃下去就能一夜之间提高的。
这种用营养素来提高宝宝免疫力的方式无异于揠苗助长。
【3、有条件的话,尽量给宝宝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等等。
对于新生宝宝来说,最好的提高免疫力物质就是母乳,如果妈妈能坚持纯母乳喂养的话,那就尽量喂乳达到6个月。
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后,不求多,但求均衡,水果蔬菜、蛋奶鱼肉、五谷杂粮都要给宝宝补充到位。
【4、勤洗手是万年不变的防病原则】
吃手是宝宝探索世界的方式。细菌、病毒会因此趁机进入宝宝体内折腾一番。
而爸爸妈妈要做的绝对不是饭前、便后带着宝宝去洗个手这么简单罢了。
而是从现在起,让他有饭前、便后就得有洗手的意识,自觉养成受益一生的卫生习惯。
宝宝生病,其实和他吃饭、睡觉一样,都是他成长路上必经的一个过程。
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每天多懂一点育儿知识,知道这些疾病和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今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顺其自然,科学理智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