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训练】爱吃饭的宝宝都是练出来的,突破宝宝进食的两大瓶颈 -MamaClub

解决辅食厌倦期问题的终极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让孩子像我们一样,自己吃饭,充分咀嚼。
让孩子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进食方式,并且真正感受到食物的美妙之处,他自然就不会厌倦,试问哪个人类不喜欢吃东西呢?
愿望是好的,但是这条道路上有两个拦路虎,一个是吃饭的技巧,一个是咀嚼的能力,这两个能力不行,厌倦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解决吃饭技巧和咀嚼能力的问题,这也是辅食阶段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所谓的“婴儿食品”阶段就结束了,宝宝正式进入成人化食品的阶段。
如果不积极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宝宝就始终需要喂。
只要宝宝无法自己掌控吃饭的过程,就会始终陷入和家长的权利争夺,吃饭不再只吃饭,是“谁说了算”的问题。
随着宝宝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喂饭引发的鸡飞狗跳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从宝宝10个月起,开始训练这两项技能,早点掌握,让宝宝吃饭更自由,大人也能轻松不少!
如何练习宝宝的咀嚼能力?
咀嚼能力,其实指的就是口腔咬合肌肉是否有足够力量。
而肌肉的强壮,是需要锻炼的,如果不锻炼,很难自动自发的强壮起来。
所以,爸爸妈妈们要勇敢的给宝宝升级食物的形状,让他们有机会锻炼嘴巴的肌肉。
嘴巴肌肉发达不仅能提高宝宝吃饭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宝宝更早学会说话、吐字清晰、表达能力更强。
宝宝不会咀嚼主要有两个原因:
1. 意识问题
宝宝不知道食物需要咀嚼,家长要多示范。吃东西时,可以夸张地咀嚼给宝宝看,让宝宝慢慢明白这个动作。
2. 能力问题
宝宝知道要咀嚼,但咀嚼力度不够。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稍硬的蔬菜,让宝宝练习用力咬合。注意安全,最好有大人在旁边看护,防止误吞。
【噎到或干呕怎么办?】
宝宝偶尔噎到或干呕其实是正常的保护反射,防止食物过大进入食道。只要宝宝能吞下,说明食物大小适合;如果不能,宝宝会通过呕吐反射吐出来,这是学习的一部分。
如果宝宝偶尔呕几下,家长可以继续练习,宝宝会慢慢掌握。如果宝宝吃一口就呕一口,精神状态差,说明食物太硬或太大,应换更软或切得更小的食物。
【没出牙还能练习咀嚼能力吗?】
宝宝的咀嚼能力与牙齿数量无关。门牙主要用来切断食物,而咀嚼主要靠磨牙和口腔肌肉。即使牙齿没长齐,宝宝也可以用硬硬的牙龈磨碎食物,关键是肌肉力量。
【便便有残渣是说明消化不好吗?】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
成人消化道较长,肠道菌群成熟,可以将食物充分分解。而宝宝肠道较短,菌群未完全建立,难以完全消化某些食物,导致便便中出现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颗粒。
这不代表食物块太大或肠胃有问题,是辅食期宝宝常见的情况,家长不必过度担心。
如何练习自主进食的技巧?
咀嚼是锻炼嘴巴,吃饭则是练习手指的精细动作。
练习的第一步就是手指食物,一般给宝宝提供软烂的蔬菜、水果条,如果咀嚼能力不错,也可以给面食和肉类。这个技巧需要练习,不是天生会的。喜欢用手抓东西啃的宝宝学得更快,五六个月就可能开始尝试。
所以,平时就要多提供手指食物,如果宝宝咀嚼能力有限,没兴趣吃蔬菜水果,可以每天给少量泡芙或酸奶豆,引导宝宝自己抓着吃。注意量别太多,避免宝宝只喜欢零食不爱正餐。
当宝宝熟练抓泡芙后,可以挑战更滑溜的食物,比如牛油果、梨子块、香蕉块。刚开始抓不住,可以沾点米粉降低难度。渐渐缩小食物块,让宝宝练习抓取技巧。
熟练抓小滑块后,就可以开始练习用勺子了。
【什么时候开始练用勺子?】
平均一岁左右开始练习用勺子,符合宝宝能力发展,不算早。妈妈们别害怕,别用“宝宝还小”当借口。
【如何练习用勺子?】
答案很简单——把勺子交给宝宝。吃饭技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不怕脏、不怕乱,让宝宝和勺子“相爱相杀”,你在旁边别说话。如果宝宝让你喂,就喂两口;不让喂就退后,别急着帮他清理。
一开始可以给宝宝吃些比较粘稠的食物,比如酸奶。然后逐步升级到稠粥、牛奶泡麦片,最后再挑战米饭和喝汤。
宝宝刚用勺子的姿势可能很奇怪,主要是力量还不够,别急着纠正,他们慢慢会自己调整过来。
【玩食物,扔食物怎么办?】
宝宝玩食物或扔食物,通常是因为不太饿。吃饱了,自然有心思玩。
一岁以前,可以适当容忍,帮助宝宝感受食物。但如果玩得太久不吃,或者宝宝超过一岁,就要开始强调餐桌礼仪: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玩具。
如果宝宝玩久了不吃,就坚决收拾好食物,抱宝宝离开餐桌,不能只用口头劝说,必须实际行动。给宝宝两次机会,如果依然玩耍不吃,第三次就结束吃饭。坚持几次,宝宝就会懂规矩。
【宝宝总用手抓,不用勺子怎么办?】
有些宝宝手抓能力很好,喜欢用手吃,虽然看起来比较乱,但其实吃得不少。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顺其自然。准备好勺子,宝宝想用手就用手,想用勺子就用勺子,能把食物送进嘴里才是最重要的。
一般宝宝到了两岁左右,会进入“秩序期”,开始讨厌弄脏自己,自然而然就会主动用勺子了。
【宝宝这个阶段吃什么?】
大约10个月左右,宝宝的辅食量会逐渐增加,需要开始向成人化、营养均衡的饮食靠拢。
每顿饭最好包含三大类营养素:蔬菜/水果、蛋白质和淀粉类主食。尽量保证每天摄入多种颜色和种类的食物,蔬菜和水果的种类最好达到5种以上。
建议每餐营养搭配比例大致是:
淀粉类主食 : 蛋白质 : 蔬菜和水果 = 1 : 1 : 2
常见食物举例:
• 淀粉类:米饭,面条,意大利面,土豆,番薯
• 蛋白质:鸡蛋,奶酪,鸡肉,鱼肉,猪肉,豆腐
• 蔬菜:西蓝花,胡萝卜,白菜,菠菜,南瓜,牛油果,番茄
• 水果:香蕉,桃子,梨子,李子,芒果,草莓
每天从以上食物中挑选两样给宝宝,连续一段时间后再更换。宝宝喜欢的可以拉长时间给一次,保持兴趣;不喜欢的可以隔几天再试。
【吃饭时间安排建议】
辅食尽量靠近三餐,和奶一起喂。
胃口好的宝宝可以加一些水果或少量小饼干作为点心。
宝宝不爱吃辅食,可能是这几个原因
很多妈妈都焦急地说:“宝宝什么辅食都不爱吃,换了好多种也不感兴趣,甚至快一岁了了还吃得很少。”
如果只是偶尔几天、甚至一两周吃得少,其实很正常,宝宝的胃口本就时好时坏。但如果持续一两个月都吃得少,那就要注意了,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 缺铁导致食欲差
6个月以后,宝宝体内储存的铁逐渐耗尽,对铁的需求显著上升。如果辅食中的铁摄入不足,就容易缺铁,进而影响食欲。
最典型的表现是食欲下降、精神不佳、容易疲倦、脸色偏白或嘴唇发淡。如果发现宝宝长期对奶和辅食都提不起兴趣,建议带去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补铁。
2. 进食体验带来负面情绪
宝宝对吃饭的态度,和妈妈的喂饭方式关系非常大。
如果妈妈在喂饭时特别焦虑,常常催促、哄骗,或总想着“多吃两口是一口”,即使表面上在逗笑,宝宝也会感受到这种压力。
长此以往,宝宝会把“吃饭”和“不愉快”联系起来,自然就越来越抗拒。
所以,喂饭时尽量保持轻松的气氛,不要在意宝宝每顿吃了多少。让宝宝重新建立起“吃饭是开心的”感觉,食欲才会慢慢回来。
3. 过度依赖母乳
一些宝宝对亲喂母乳特别执着,频繁夜奶、习惯性吃奶来安抚情绪。由于母乳摄入多、依赖强,自然就对其他食物提不起兴趣。
这种情况很常见,尤其是1岁左右还没有断奶的宝宝。
如果宝宝超过1岁,仍然严重依赖母乳,影响了固体食物摄入,建议家长考虑逐步减少母乳喂养频率,帮助宝宝过渡到更均衡的饮食结构。
可以适当引入酸奶、奶酪、牛奶等乳制品,在保证奶类营养摄入的同时,逐步建立以三餐为主的饮食习惯。
4. 辅食形态不适合
辅食的形态过于激进或过于保守,都可能让宝宝产生抗拒。
如果颗粒太大、太硬,超过了宝宝当前的咀嚼能力,容易出现噎到或干呕的情况,进而对吃饭产生恐惧;
而如果辅食始终是泥糊状,缺乏口腔挑战性,宝宝可能会觉得无聊、提不起兴趣,也会影响进食积极性。
妈妈可以根据宝宝当前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循序渐进调整辅食形态。可以尝试多种口感、软硬程度不同的食物,观察宝宝的反应,灵活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