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被脐带拴住的一生:6分钟动画短片,戳到了千万父母的软肋 -MamaClub

最近看了一部来自俄罗斯的讽刺动画短片《脐带》,短短6分钟,道理却十分深刻。

孩子出生,医生正打算剪掉脐带,却被妈妈阻止。

后来,孩子一直被母亲用脐带与自己连接在一起。

这小小脐带对妈妈的用处可大了。

孩子在乱涂乱画?用脐带拉回来!

孩子在踩脏水?拉回来!

和小狗玩?拉回来!

但凡不在母亲的视线之中,孩子便会被母亲用脐带拉回到母亲认为的安全范围内。

转眼到了入学的年纪,母亲依依不舍地送孩子进入校园。

却没想到,等待孩子的是同学们的嘲笑,和对脐带的玩弄,没有人愿意和他这个“异类”玩耍。

妈妈怒气冲冲地指着老师骂,然后带着孩子摔门而去。

当别的孩子都在操场上嬉戏玩耍,孩子只能坐在妈妈身旁,乱涂乱画。

孩子渐渐长大,为了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妈妈教会了孩子织毛衣。

就这样,孩子白天织毛衣养家糊口,晚上和妈妈坐在一起看电视直至深夜。

终于,青春期的孩子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同邻家女孩深夜幽会,发现这一切的母亲用“脐带”把孩子拽了回来。

孩子因此恼羞成怒,发誓要剪断“脐带”。

可是,母亲却因孩子的“背叛”而晕倒。

最终,孩子选择了妥协,继续用“脐带”维持着与母亲的联系。

母亲渐渐老了,孩子步入中年,必须自己赚钱养家。

但孩子依然与母亲形影不离,以卖毛线衣为生。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从中年到老年,从青丝到白发,不变的唯有那个小小的摊位和始终联系着母子的脐带,两人一生贫苦。

年迈的母亲,早已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只能走一步停一步,母亲就像一个“包袱”,拖着他,却甩不掉。

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孤身一人的“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然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故事的最后,是最具讽刺意味的。

来自另一世界的使者带走了他的母亲,剪断了母子间的脐带,儿子从睡梦中惊醒,情绪崩溃,茫然无措…

 

父母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可怕?

默默回想,类似这样的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说了太多次:

“这些不用你操心,你管好自己学习就行!”

“跟着我的步骤,别自己瞎弄!”

“我给你换了个辅导班,之前的不行!”

突然发现,为人父母的我们说的这些话,都是以感叹号结尾的。

在我们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与照顾的同时,我们向孩子流露出的情绪中也包含了“命令与管制”。

两年前,一个化名“王猛”的人,以一万五千字的长文控诉着父母对他的种种控制。

“王猛”从小成绩非常的好,无论是高考还是大学都是名列前茅,完全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你可曾知道,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

6年前,他拉黑父母全部联系方式;

近期,他准备读个心理学博士,以求解决父母的控制带给他的心理问题。

在王猛的印象里,母亲长期把他关在家中,为他包办一切。

衣服是按照父母的审美购买,小学到高中的朋友需要经过父母审核。

考入大学后,父母托亲戚照顾他,仍要继续了解他的交友情况。

种种干涉与管制,让王猛选择与家庭、父母决裂。

这是由“我爱你”演变为“我控制你”的生动例子。

为人父母,将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涉。

这不是爱,而是害。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妈妈离婚后,小伟是她唯一的寄托。

妈妈对小伟最大的要求便是认真学习,听妈妈的话,考上一个好大学。

当小伟没能拿到妈妈想要的分数时,妈妈会气急败坏的斥责:

“妈妈是为你好,你怎么不明白呢?”

直到有一天,妈妈得到了可以逆转时间的遥控器。

每当小伟没有考好时、不听话时、反抗妈妈的命令时,妈妈便会按下遥控器。

直到小伟做出令妈妈满意的选择,她才会停止让时光逆转。

因为妈妈认为,那样的选择才是对的,才是对小伟成长有利的。

不寒而栗。

就像开头短片中的母亲,用“脐带”将孩子束缚,当孩子挣脱“脐带”的时候,亲子关系也跟着决裂了。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控制欲是万恶之源。”

 

父母的理想型,不是孩子的成长模板

83版《包青天》中饰演柴郡主的狄莺,在一次直播中“酒后吐真言”,大声向观众述说着“你休想抢走我老公”、“谁都不要抢走我儿子”。

38岁高龄生下儿子孙安佐后,狄莺是这样对待孩子的:

一日三餐必须亲自安排,因为小孩子吃饭时候很调皮,她会花很多个小时“耗”着,直到看见孩子把饭吃完为止。

一次,儿子去朋友家中玩耍,得知对方家里竟然吃粥后,狄莺觉得孩子朋友家太寒酸,从此不再让儿子和那个朋友交往。

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朋友交际,她全都要严格管理。

18岁的孙安佐离家去美国留学,一次他对朋友说,自己准备袭击学校,让朋友别去上学,以免误伤,朋友听到后立刻报警。

2018年3月29日,孙安佐因涉嫌恐吓,遭到美国警方逮捕,之后在其寄宿住处查获了枪支及1600发子弹。

狄莺从小出生在单亲家庭,年龄很小时便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所以,她不想让孩子再过她这样的生活,她希望孩子能够有人疼、有人爱,还希望孩子有学问、有地位。

于是,她一直想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然而,背负着父母理想的孩子,与被“脐带”束缚的孩子无异,他们迫切地渴望展示自我,一旦挣脱束缚,很容易走入歧途。

《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也是一个被妈妈“安排一切”的女孩。

读书的时候,妈妈只准她跟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不准和成绩差的一起玩。

关于未来,妈妈也为她计划好了:考政法大学,选律师专业。

就连穿衣打扮、吃饭点菜,妈妈也都要强加干涉。

妈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过来人,都是为你好”。

但最后,“乖乖女”彻底爆发,在高考故意少填一张答题卡。

为了摆脱妈妈的控制,她不惜自毁前程。

“你想要一个乖女儿,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在你背后全都偷偷干了!”

现实中,有多少父母以爱之名控制着孩子,有多少父母用“为你好”支配着孩子的生活。

某心理学家说过: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孩子,不应成为我们按照自身理想所塑造的雕塑。

 

为人父母,相信都会忍不住有这样的担忧:

如果我放松对孩子的管教,那不就成了野孩子了吗?

万一孩子学坏了怎么办?

万一孩子以后过不好怎么办?

有同样的想法的父母,可以看看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故事。

一家人在海边玩耍,龙应台要去上厕所时随口问儿子:“你要不要去?”

安德烈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看到妈妈回来后,儿子问:“请问,你会不会问你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龙应台摇头。

儿子追问:“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因为这件小事,儿子还给龙应台写了一封信:

“妈妈,你一边给我自由,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封小信震撼了龙应台,她将其称之为“安德烈的《独立宣言》”。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说什么是最好的爱:

“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的方式,不是拼命拉住你,说不要去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最耐穿的鞋子,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条街道上有小偷。

告诉你,去吧,回来家里有饭。”

父母之爱,就是一场适时得体的退出。

少一点控制,多一点理解。

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尊重。

就像某才女说过的:

“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