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所有靠谱的孩子,背后都有愿意放手的家长 -MamaClub
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并不容易,它背后是孩子和现在成年人很需要的一种特质:“担得起责任”。
它包括了6个维度:
• 可靠,人们知道可以指望你;
• 守约,能够遵守约定和承诺;
• 尽心,能够在岗位上用心处事;
• 负责,能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 思辨,能够正视对错不逃避;
• 协作,愿意为家庭、社区作贡献;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担得起责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往往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更大的世界里取得更大的成功。
也许你会好奇了,到底学龄前的孩子,我们是否需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那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呢?
但有些人也会觉得,责任感其实并不需要教,反而是我们需要给到孩子机会,让孩子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去“承担”他们的责任感。
服从不等于责任
当我们希望孩子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遵守指令,不做任何质疑权威或提出疑问的事情,这时候往往是我们管教上要亮起红灯的时候。
因为那并不是我们希望培养的责任感,我们只不过是要求孩子成为一个“服从权威”的人。
很多时候,能够激发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感,往往是我们鼓励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因为这点可以让孩子从被动执行任务,转为主动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去做,只有当孩子获得了自我成就价值,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由衷自豪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孵化“责任感”。
举个例子吧,二胎家庭应该最头痛的是手足之间的吵架?
一位妈妈分享到:
当我生Eric的时候,我身边的所有长辈也都给了我很多的善意担心,不外乎孩子一定会因为玩具的归还与否、行为是否需要道歉或其他一些小事而起矛盾。
而这个时候,长辈们劝我,“立好父母的权威”,只有严治,才能够有稳定关系。
实际中,我们家也有段时间是这样子:两兄弟发生了争执,就会来找我。
哪怕口齿不清也要陈述一下对方做了什么,以及自己做了什么。
他们都希望我可以给出一个最终裁决令,告诉他们谁对谁错,以及如何去处理这个事情。
这个是两兄弟都曾经希望过的,在孩子的眼中,我们成人就是权威,我们给出的方案就是“终判”。
但大多数时候我并没有这么做,很多时候我都退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我常跟孩子们沟通的主要有4句:
认可并描述事实,比如“你们闹矛盾了啊?是______的事情,我知道了。”
同理并描述情绪,比如“你们的心情都很不开心呢,哥哥气嘟嘟的、弟弟嘴巴扁扁的,你们都很难过。”
提出解决建议,比如“接下来你们要想想办法解决你们两之间的事情了。”
表达界限和鼓励,比如“我不会参与进去的,你们总得学会如何跟自己爱的人沟通哦。”
在冲突可控的范围内,我都会先退在一旁,看看书或者喝杯茶,离得不远是可以帮助我时刻看到现场情况。
如果发生肢体冲突还是要介入的,但我退在一旁其实是一个态度,“我不会参与进去,你们要自己先想办法。”
传统关系里父母是家庭里权威的主导、意见的把关,而孩子往往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当成是服从的角色。
当我们想改变传统模式,打破把服从当责任的困局,让孩子习得责任感,需要我们退一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孩子,这个过程其实往往更有挑战性。
失败的经历、必要的指导
当孩子自己开始主动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有失败。
比如让孩子自己吃饭,最开始孩子肯定吃的全身哪里都是米粒,画面是多么不堪回首啊。
可是随着孩子不断精进不断练习,他们也一定能够掌握吃饭的姿势,让自己能够更加灵活、从容地驾驭这个吃饭的事情。
而孩子关注的东西往往会更加明确,会计较自己能不能决定吃多少,吃哪类食物,几点吃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逐渐提出来的想法。
所以,足够的指导、支持或者信息,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做的事情,有利于孩子去学习和更清楚的看待“负责任”这件事情。
我们可能需要帮助孩子亲近食物,跟孩子做很多厨房游戏都可以增进孩子对食物的喜好程度,多练习用汤勺来运球类的游戏都可以帮助孩子精进技术。
以及跟孩子提前约定并且沟通吃饭时间,也有利于孩子成为一个在家里“有时间观念、有守约意识”的人。
这里每一项拆开来看,都是我们可能需要认真专研的地方。
因为很多时候,养育无关乎年龄,但我们却时常要决定自己何时去介入、以及什么时候让孩子放手去做会更有效。
当孩子也能够独当一面去处事的时候,我们需要提供的帮助和介入其实反过来是越少的,相应的,孩子能够培养起的责任感也是最大的。
所以孩子做事的成熟程度,决定了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多少。
成熟度包括孩子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和意愿,一共有三个级别:
• 低成熟度:孩子没有动力或者能力
• 中成熟度:孩子有能力或者动力,但还不能两种能力都具备
• 高成熟度:孩子既有动力也有能力
举个例子,孩子的如厕训练,一个孩子可能可以获得大量的训练,但自己本身的生理控制机能并不成熟。
另一个孩子可能生理上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却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掌握这个技能,这两者其实都会阻碍了孩子真正能够独立如厕。
再比如最开始在手足协商上放手的时候,那位妈妈家的孩子们也并不习惯做这样子的转变,那时弟弟也才两岁多吧,基本上都是树袋熊一样跑过来,抱着妈妈大哭。
他还那么小,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好冲突,或者确保他处理的方式一定是一个“好的结果”,这时候他也是处在“没有动力或者能力”的阶段。
提高孩子做好一件小事的成熟度,可以帮助孩子孵化更重要的责任感。
当孩子处在低成熟度阶段,没有动力或者能力不足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情感支持。
比如持续描述情绪,持续地鼓励和信任感的,都可以帮助孩子最终积攒勇气,愿意去面对和尝试。
当孩子处在中成熟度阶段,有能力或者动力,但还不能两种能力都具备,孩子更需要的是落地的指导。
孩子可能愿意去做这样子的事情,但是却需要我们跟他们一起研究,怎么样的做法更有效。
而当孩子处在高成熟度阶段,有能力也有动力,那么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委托项目,信任孩子,让孩子有独立完成活动的机会。
哪怕结果并不是最完美的,但这个过程对孩子内在的责任感来说,都是很积极的影响。
坦白说,这真的没有模版。
每个家庭的孩子状况都不一样,给出一个标配套路是容易的,但是让大家能够注意并且观察到孩子的特点,其实反而是最难的。
我们需要保持对孩子行为的观察,孩子年龄段多大了,过去的尝试结果如何,孩子正在努力的方向如何,孩子的性格特征是怎么样的,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而对于所有的教养关系来说,去试验,然后及时调整,保持同理心,都会成为我们积极搭建关系的重要法宝。
解决问题、责任意识这两方面,对于孩子来说并非天生就会,但却是他们后天特别愿意去学习的领域,谁不希望自己有独立、自由的探索空间,以及自己能够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时刻呢?
但唯独我们也愿意放手,让孩子去试,并且不会时刻考核孩子的结果,愿意跟孩子一起调试,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跟孩子一起稳健前进的关系。
有时候,养育就像推拉门一样,到底推或者拉的动作,可以带来的结果是关上了一道门,还是打开了一道门呢,都不确定。
无论是推还是拉这个动作,它们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结果需要去做的事情,但到底选择推还是拉,都需要我们看到具体的情况,不同的门的推拉方向可以完全不一样。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不去试,就不可能知道门的推拉方向。
对于孩子来说也同理,长大的标志之一,是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期望和问题去负责任,不是希望别人来帮忙解决问题,而是自己是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人。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Page – Goody】
https://bit.ly/MamaClub-Goody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