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孩子,考得再好,我也不奖励”,妈妈一席话点醒无数父母 -MamaClub
前几天有为妈妈在网上求助,说孩子之前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她就想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
考到80分,就带他吃顿大餐,
考到前20名,奖励新玩具,
考到前10名,就奖励去迪士尼乐园。
家长煞费苦心,孩子的成绩却不见起色。
一开始,孩子对于这套奖励制度,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没过几次,孩子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成绩不升反降,这次考试更是考得一塌糊涂,这位妈妈非常苦恼。
奖励手段确实是一种“简单粗暴”、见效很快的教育方法,它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正面行为进行肯定和激励。
但如果家长每次都企图用奖励来诱惑孩子进步,这样很难帮助孩子真正改掉毛病,时间长了,孩子反过来会利用奖励来“要挟”家长。
某老师曾说过,
“把奖励当做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
即使短时间内,物质奖励能够刺激孩子做出一些改变,那也是暂时性的,持续不了多久,反而对孩子的认知和性格塑造非常不利。
尹老师说,自己女儿考试成绩不管多优秀,她都不会去进行物质奖励,反之,考砸了,也不会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考不好的原因。
她要让孩子把学习看做一件纯粹的、发自内心愿意自己执行的事情,而不是和一些鸡毛蒜皮的“奖励”连接起来。
为什么你越奖励,
孩子越懈怠?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莱帕实验”,值得我们深思。
心理学家莱帕博士挑选了一些爱画画的孩子,分成两个组。他对第一组的孩子们说:
“如果你们画得好,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
对第二组孩子说:
“老师很喜欢看你们画画,希望你们画出更好的作品。”
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拿起画笔开始创作,第一组得到了相应的奖励,第二组得到了莱帕的分析点评。
持续三周之后,莱帕发现,第一组孩子的绘画兴趣明显降低,很多人甚至不愿再尝试创作。
而第二组的孩子,仍然兴趣盎然,和以前一样热爱绘画。
后来,莱帕博士把这个实验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做了多次论证,得到的结果均大同小异。
教育学上,把人们做事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人能够发自内心去做好某件事的信心和热情,体现着我们对做好某件事的自我效能感、求知欲和驱动力;
孩子发自内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愿意身体力行把事情做好,就属于内部动机,也是我们追求的完美境界;
外部动机,是由外界刺激所引发的做事动力,常常需要鼓励、鞭策、奖赏才能维持下去。
还记得那个经典的故事吗?
一位老人不堪忍受天天在他窗户底下踢易拉罐的熊孩子,就想了个办法,告诉孩子们,踢一天易拉罐,就有十块钱奖励。
天上掉馅饼,孩子们高兴得不行,每天踢得格外起劲。
过了三天,老人告诉他们:
“对不起,养老金还没发下来,抱歉只能给你们五块了”。
孩子们很不高兴,渐渐也不太卖力了。
又过了几天,老人装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对不起,收入缩减了,现在我只能给你们一天一块钱。”
“一块钱?”
一个孩子嚷道:
“一块钱就想让我们每天这么辛苦地给你卖命?不干了!”
从此之后,熊孩子再也没有出现在老人家门前过。
同样地,父母如果长期采用奖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奖励当成是目的,把学习、做家务这些本应属于自己分内事的责任和义务,当成是为了达到奖励采取的手段,从而阻碍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更有甚者,过分的奖励会让孩子对物质的欲望无限膨胀。
有位教育工作者说:
“靠奖励激发出来的行为,就必须靠不断升级的奖励来继续维持”。
如果家长把奖励作为唯一鞭策孩子的手段,那孩子的胃口也会水涨船高,愈发功利,甚至爆发出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
怎样奖励孩子最科学?
做到这几点!
一味想用奖励来”偷懒“,督促孩子进步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我们也不必“赶尽杀绝”,奖励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自然也会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1、不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承诺奖励
现在天冷,我女儿小好赖床不想上学,我一着急,就说,你要是立刻起来,妈妈今天给你买麦当劳,小好一听,吭哧吭哧就爬起来了。
后来我越想越觉得自己做的方法欠妥,晚上就把小好叫到跟前说:
今天小好和妈妈都犯了错误,小好自己不愿意上学不对,妈妈为了让小好赶紧起来,就承诺给小好买好吃的,这样是不对的。
因为小好可能以后会觉得,有了好吃的吃我才会乖乖上学,是这样吗?
小好低着头说,对不起妈妈,我今天不应该这样的。
我又说,因为小好今天做的事情是不对的,所以今天的麦当劳不能算是奖励,妈妈作为惩罚,会把今天吃麦当劳的钱在小好下个月的零花钱里扣除,同时,妈妈也要惩罚自己,一星期不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小好可以监督妈妈吗?
没想到,小好真的还答应了,她还跟我表决心:妈妈,我今后一定不会再像今天这样了!
2、精神奖励胜过物质奖励
其实,比起具体的物质奖励,有时候精神奖励更加能够激发起孩子们的动力。
欧美有些国家的小学老师,会采取很多丰富的精神奖励方式,比如:
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
教师给学生家长打表扬电话;——与家长分享进步和成就的快乐
排队时站在最前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
减少作业量;——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权利
挑选午餐音乐,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磁带或CD;——享受自主选择快乐
把班里的录音机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
很欣赏这样的奖励方式,这样更多体现的是孩子的责任感、荣耀感和成就感。
比起三分钟热度的玩具、下肚子就没的零食,米蓝倒是觉得,如果能给孩子一些特别的精神奖励,会让孩子觉得印象更加深刻,对父母也有更多的信任依赖感呢。
3、与其鼓励结果,不如鼓励过程
当然,如果孩子成绩考得好,给孩子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带他吃平时没机会吃的大餐,都是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可。
我们经常说:期末考试考到多少多少分,就奖励你什么什么。却很少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具体来达到这个目标?
如果孩子很努力了,但是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如果不给孩子一定的鼓励,孩子会不会灰心丧气?
因此,我们不妨奖励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奖励结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奖励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比如,我们跟孩子说好了,考进前十名,就会奖励一套他梦寐以求的《哈利波特》,但成绩出来,孩子只考了15名,这时候,还要不要奖励?
与其责骂孩子,取消奖励,不如和孩子一起做一个总结复盘。
如果孩子真的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认真地准备考试,也要对孩子这段时间的复习成果表示肯定,可以采取奖励减半的方式,安抚孩子挫败的心,也能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温柔的陪伴和鼓励。
最后,我们在制定奖励计划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也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孩子的斗志和兴趣,也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呢。
养孩子没有捷径可以走,当初偷的懒,后面都要加倍还。
奖励不是一劳永逸的育儿之策,更需要我们付出心血,根据孩子的性格品行“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