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在外被欺负,却不敢告诉父母:无法求助父母的孩子,有多绝望? -MamaClub
有个妈妈找朋友咨询:一年级的女儿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后却从没提起过,她还是过了好久后听孩子同学说才得知。
“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有什么事都闷在心里,不告诉我和她爸,这被人欺负了怎么都不敢说?”
其实这类情况很常见,很多孩子在外受了委屈,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有什么心事,都不会找父母求助或倾诉,要么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要么最多告诉朋友。
很多让人痛心的新闻,也反映出这个问题:
有一个9岁男孩,在玩耍时不慎被小狗抓伤,因怕被责骂而不敢告诉父母,错过了接种疫苗时间,几个月后不幸患上狂犬病身亡;
还有一个9岁男孩因为打坏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奶奶惩罚他,留下写着拼音的遗书就跳楼自杀了…
父母本是孩子最亲密、信任的人,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可求助对象,毋庸置疑是父母。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即便受到伤害也不敢求助父母,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亲子之间信任的缺失
在不懂事的年龄,小孩子受到一丁点委屈都会跑到爸爸妈妈怀里撒娇求安慰,手破了一点皮也要赶紧告诉爸爸妈妈,要他们吹吹才安心。
在那个年纪,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信任的避风港,可以得到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和支持,所以他的心是完全朝父母敞开的。
然而随着成长,每当对父母求助或倾诉时,父母的反应让他无法感受到安全、接纳、理解和支持,甚至只有伤害,孩子便不再信任父母,在心里关上了与父母交流的通道。
小时候被欺负,告诉父母后,有多少人收到过这样的回复?
“肯定是你先招惹人家!活该!”
“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还有脸回来说,你不知道打回去啊?没用!”
在电视剧《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被男同学尾随,父亲对她说的话却是:
“你干嘛去那么远的补习班,穿衣服要穿得得体一些,还有不能见人就笑,那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记不住?”
当孩子求助于父母,得到的不是安慰、不是父母替自己撑腰,反而是数落、质问、责怪孩子,孩子怎能不受伤,不绝望。
心理学博士认为:不接纳的语言将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让孩子不再和父母交流。
要想赢得孩子的信任,父母平时和孩子沟通上要注意方式方法,少一些评判、指责、反问,多用接纳性的语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去倾听和理解。
孩子犯错、失误,也不要反应过激,轻易责怪孩子,首先考虑到孩子心理需要,是否感到恐惧、害怕,表达对他的支持:
“即便犯错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你”、“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在这个基础上,教给孩子原则和规矩,明辨是非,才不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对父母的信任。
否则,孩子很容易因为害怕被父母责怪、抛弃,而不敢求助父母,选择隐瞒。
做孩子可求助的父母,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懂自己、理解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帮自己。
孩子被教育得过于乖巧听话
某女演员在一次谈到对女儿的教育时,就曾坦言:非常后悔平时教育女儿过分懂事、过分听话。
她说,女儿出生后,自己最初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严格而专制的,就连今天穿什么衣服这种小事,也是“你必须听我的。”
这种教育方式,成功地把女儿教育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直到有一天,女儿回家说起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过家家,有个小朋友总要当妈妈,而让女儿当宝宝。
这让女儿感到很委屈,因为她也想当妈妈。
妈妈说:“那你可以拒绝啊”,女儿却弱弱地说:“我不敢。”
妈妈才意识到,这个“乖孩子”已经习惯了屈服,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受,“懂事”到连“不”都不敢说了。
当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厉、要求严格,喜欢孩子听话,不给自己惹麻烦,孩子就会为了保持这一份乖巧、懂事而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换取父母的爱。
这样的孩子,也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缺乏自信,即便被欺负了,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不敢反抗。
一旦做错了什么事,或者给父母惹了什么麻烦,很容易被内心的愧疚与恐惧压垮,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让父母知道。
这告诫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把握好分寸感,不要过分要求孩子乖巧懂事而失去自我保护的勇气。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想法;不要控制太多,给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的权利。
父母自身能量低,不能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跟踪观察了130名加拿大幼儿在5岁之前的疫苗注射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害怕打针的恐惧心理与其父母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父母流露出恐惧或紧张的情绪,孩子往往也会变得更焦虑,更害怕。
孩子对于父母的情绪和状态,其实很敏感,他能感受到父母身上的能量,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些父母,自身的能量很低,一点事情可能就会引起他们情绪和状态的波动,比如总是唉声叹气、苦着脸,孩子求助的时候,表现得比孩子还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甚至在一些事情上,还反过来需要孩子照顾自己的情绪,给自己支持和安慰才能调整好心态。
这种消极的情绪和状态,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弱小和无力。
不能给予自己能量和帮助的父母,孩子自然会觉得无法向他们求助。
因此,我们常说“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一点也没错。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孩子,父母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所以自发地就想要不断提升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获得再一次的成长和进步。
成为孩子可求助的父母,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能量,包括情绪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强,懂得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给予孩子实质性的帮助。
平时更多地表现出乐观、轻松、积极的状态,更能带给孩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