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克制自己的说教欲,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MamaClub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喜欢跟孩子讲很多大道理,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孩子,帮助孩子往好的方向转变,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事,少走一些弯路。
初衷是好的,然而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反而常常招致孩子的厌烦、叛逆。
期间,看到不少网友反映,回家最怕的就是父母、长辈喋喋不休地灌输大道理:
讲述自己的“光辉岁月”、普及玩手机的危害、语重心长地催婚、传授做人的道理…把本来轻松愉快的团聚时光,变成了一场场“说教大会”。
孟子曾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的毛病,在于动不动就以师长的口吻教育别人,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说教。
为什么说教不管是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是一种令人反感且无效的沟通方式?
首先,说教让人不舒服的点在于,说教者的语气和语言中,难免带有贬损、否定和控制意味。
当父母以一种绝对正确的姿态与孩子对话,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防御,孩子会采用回避、反对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立场。
于是说教可能变成父母单方面的表演,孩子充耳不闻;或者演变为辩论,孩子不断反驳父母。
持久、积极的改变一定是由内而外的,绕不过孩子内在思考这一步,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接受度,外在刺激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的。
其次,家长认为正确的道理,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孩子如果没有经过切身的经历、反思,很难真正理解和认同。
最后,再正确的道理,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从认知到行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网络上曾有一句流行语: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正是在于人的各种局限性,无法将道理付诸实践。
因此,给孩子提供可行性的方法或建议,指导他们的行动,远远比空讲道理来得有效。
有一位家长曾在网络上留言说:
“孩子今年上中学了,每次看到他玩手机就忍不住说教,如同念经。我也很反感这样的自己,但是真的控制不住。”
家长为孩子担心,想要给他正确引导的心情,非常理解,但是越是想要让孩子听从、信服自己,越是要克制说教欲。
减少说教,把精力放在以下3件事上,教育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1. 多陪伴互动、增强情感链接
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有些爸爸工作忙,平时很少陪孩子,一有空,就对孩子耳提面命,考察学习、批评说教,以为这样就是教育了孩子,尽了做父亲的职责。
殊不知,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疏离、缺乏情感链接,他们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小。
在难得的亲子时光里,还充斥着说教,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俄国作家——契科夫曾说:
“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被外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自己喜欢、亲近、依恋的人,才会愿意听他们的话。
对家长来说也是一样,只有在孩子身上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你的话才会对孩子有影响力。
因此,家长要注重和孩子的陪伴与互动,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关心他、理解他,拉近亲子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链接。
亲子关系好了,教育孩子才会更轻松、顺利。
2. 给孩子有价值的建议,解决实际问题
当孩子身上出现某些问题行为,或者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最常采取的策略就是三令五申地给孩子讲道理:
“你老是玩手机会近视的,还会破坏注意力,到时候学习的时候集中不了精神。”
“上课要认真听讲,作业及时完成,不然成绩怎么会好?”
反复唠叨的只有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却无法提供给孩子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时间久了,孩子也会感到烦躁。
就像一个六年级孩子所说:
“我爸妈讲的那些道理,我也知道啊,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什么办法?
是的,有些时候,孩子也想改变,但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此时,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为他指明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针对年龄小的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家长可以给孩子商量着制定规则:
每天只可以玩1个小时,其余时间让爸爸妈妈保管,而不是放任孩子玩,指望孩子自己自觉。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也可以通过塑造简单、安静的学习环境;指导孩子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教孩子建立错题集等方式,帮助孩子找到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当孩子切切实实地受益于来自家长的建议和指导,就会更尊重、信任父母,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育。
3. 榜样的引领
有些家长自己都没做到的事情,跟孩子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比如:
“别一直玩手机,要多看书。”
“你要有自控能力,自觉一点,不要什么都等着别人催。”
“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不能急躁、乱发脾气。”
有一位爸爸,抽烟多年,已经影响身体健康了,还是下不了决心戒掉。
他家儿子,一直玩手机游戏成瘾,为此父子俩没少起争执。
有一次,爸爸在儿子面前一直数落他,跟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玩游戏影响成绩,结果儿子呛他:
“你自己的烟这么多年都戒不掉,有什么资格管我玩手机?”
这位爸爸顿时哑口无言。
如果家长讲给孩子听的道理,自己都做不到,甚至做了反面教材,这样的道理是无法让孩子信服的,反而会让孩子看到父母身上的不足,渐渐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什么样的道理孩子更愿意听取呢?
那就是父母自己已经做到,并受益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说身教重于言传,原因恰在于此。
父母想要孩子明白的道理,自己先做好榜样给孩子看,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跟从,效仿。
这时候,道理已经变成了根植于他们心中的观念、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
比如,要让孩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家长自己应该多看书,养成阅读的习惯;
想让孩子做事有耐心、管理好情绪,自己日常待人接物就要有耐心,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言语温和;
想要孩子少玩手机,自己也应该远离手机,用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丰富生活…
最后,如果确实需要讲道理,那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学记》教育论文中曾经提到过: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就是说,教育者要循循善诱而不是牵着孩子走,要劝勉,而不是强制孩子听话,要启发他们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的意图越是不明显,越是能够激发孩子主动思考、感悟。
避免冗长的说教,把握住重点,通过暗示、提醒、鼓励来启发孩子,道理更能深入孩子心中。
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藏在故事中,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
通过讨论、讲述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下结论。
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少说,用什么方式说,对父母来说也是一场修行。
相信经过不断的反思、调整,每位家长都能有所收获,和孩子共同成长。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