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MamaClub
不久前,在胡可的微博上,她家老大安吉当了一回小老师。
只见安吉熟练地把衣服抖了抖后正面铺平,细心地捋顺了衣服的褶皱后,拿起袖子往中间对折。
原来,他在教弟弟叠外套。
他一边把帽子塞进衣服的下摆缝里面,一边煞有介事地解释道:
“这样揪也揪不出来了,知道了吗?”
最后,看着自己面前的“小豆腐块”,安吉还不忘臭美一番:
“这样就很好啦。”
的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安吉叠得算很不错了。胡可也很满意,毫不吝啬地称赞他为“家务小能手”。
网友们纷纷为安吉点赞之余,也表示很羡慕胡可有如此乖巧能干的孩子。
其实,世界上哪有天生就省心的孩子,还不是全靠背后默默操心的父母。胡可曾经对“对于孩子干活这事”分享过一些心得:
她认为如果大人做的越多,孩子会做的越少。只有放手让孩子做,孩子才有空间成长。
所以在安吉小的时候,胡可就会让孩子洗衣服、扫地、倒垃圾,慢慢地培养孩子独立能干的性格。
无需要求孩子做到多么的好,只要孩子去做了,就会有所收获。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提出: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不,在今年,还不满9岁安吉就可以独自开始两周的学校生活了。出发前胡可和很多妈妈一样,担心孩子不习惯、害怕孩子丢三落四。
可是当看到安吉对着镜头摆v自信满满的样子时,胡可忽然就踏实了:她知道安吉一定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他有这个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从小就学会独立生活、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慢慢也会养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格。长大后的他们,也一定有能力自理好自己的人生。
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在中国,某中学举办了叠衣服、穿鞋带这两项比赛。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项目,却难倒了一大半学生。
挑战穿鞋带的孩子,有的拿着鞋带皱眉不展;有的穿到了一半就不知所措;有的好不容易穿完,却已经满头大汗了。
而叠衣服的孩子呢?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顺利。
“我是回想着妈妈怎样叠的,没有想到叠出来却一团糟。”
看这地上乱糟糟的衣服,孩子不好意思地说。
不会穿鞋带、不会叠衣服,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却不禁让人担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难道所有的家务后都要请阿姨做吗?想吃个饭都要点外卖吗?他们有能力整理好自己的人生吗?
毕竟,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凭什么进入社会。孩子只有先学会了生存,才有资格选择生活。
最近,一个大男孩忽然心血来潮想下厨做饭。因为是第一次下厨,缺乏经验的他手忙脚乱,一不小心菜锅起火了,家里顿时浓烟四起。
惊慌失措中他随手拿起一支料酒就往火里倒,火势更加严重了。幸好当时有快递员在场,快递小哥二话不说拿起锅盖就把火灭了。
在接受采访时,这个大男孩还一脸无畏地说:
“我真的不知道着火了要用盖子去灭,我就是和厨房八字不合。”
不少网友看了后忍不住吐槽:
“着火了用料酒灭?!厉害了。”
“你差点把自己杀死了。”
“这点自理能力都没有,真可怕。”
看到这个新闻时,觉得有点可悲:堂堂一个男孩竟然连这点常识和技能都没有,如何照顾自己,如何照顾他人?
想起看过的一句话:
8岁时他不会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可是20岁明明应该是可以打工赚钱养活自己,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好,工作多么的优秀,也只能是“生活中的矮子”,而无法成为人生中的强者。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是为孩子包办一切。
在网上看过一个小伙子吐槽,很真实。送妹妹去上高中的他,顺手加了妹妹的家长群。结果,短短一天的群聊记录,就让他惊呆了。
“老师在吗,我是XX的妈妈,我在大门口,麻烦你给门卫说说放我进去。”
“老师,食堂提供早餐吗?食堂有晚饭吃吗?”
“老师,我儿子的名字写错了,是“宇”不是“雨”,麻烦改一下。
老师,可不可以拍一下孩子在教室的照片。”
家长们动不动就@班主任老师,让这个小伙子一度以为自己误入了“幼儿园家长群”。
在一堆信息狂轰滥炸下的他,忍不住说:
“孩子们不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却像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
的确,在现在成绩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很多父母会让孩子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而自己就会大包大揽地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
初衷是好的,可是难免会让孩子习惯了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获得生活技能的机会。
有这样的一句话:
“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刘墉也曾说过:
“如果孩子已经变成笼里的小鸟,天天等你喂。他无法独立,觉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
这样的爱,比活生生地折断孩子的翅膀更加残忍,我们扼杀的有可能是孩子飞翔的野心和欲望。
一个不渴望更加辽阔天空的孩子,他的人生或许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生机。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帮孩子为真实生活做好准备。
百度前总裁张亚勤回忆妈妈时,内心总是满满的感激。他在2008年时写了一封信给妈妈,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
在妈妈的养育下,张亚勤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年纪小小的他可以独自一人乘火车去外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能像大人一样去处理很多家里的事。
当年仅12岁的张亚勤要去中国科技大学上学时,妈妈也只是把他送到火车站,微笑地鼓励说:
“你能行”。
张亚勤坦言:
“我不感到失落,我知道母亲是在让我锻炼。”
这样的妈妈狠心吗?狠心。但只有妈妈狠心一点,孩子才有机会优秀一点。
果然,张亚勤打破了“伤仲永”的悲剧,实力续写了神童的神话:
12岁考取中科大,18岁被华盛顿大学录取,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48岁任职百度。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永远都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我们不能替孩子去适应社会,不能替他去承受他本该需要经历的磨练。
所以,每一个父母,都要学会带着爱放手。
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漠不关心。放手,是表面一副风平浪静,内心却时刻关注的陪伴成长。
舍得用孩子,关乎孩子一生的成才与幸福,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财富。
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曾设计过一份《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值得父母收藏。
9-24个月: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令,比如让孩子扔自己的脏尿片。
2-3岁:让孩子帮忙扔垃圾,帮忙取东西,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4岁:可以让孩子帮忙喂宠物,给花花草草浇水,饭后把脏的餐具送回厨房;学会自己刷牙、使用马桶等。
4-5岁:学会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前帮忙准备餐具;帮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5-6岁: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炉台和烤箱;会做饭、使用洗衣机;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修理草坪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最终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我们无论多么的爱孩子,都无法陪着孩子走完人生的下半场。人生的漫漫长路,终究还是要靠自己才能走完的。
没有什么能力是不用学习水到渠成的,也没有什么技能是天生就有的。与其让孩子在我们的庇护下长大,不如让他们拥有一双强而有力的翅膀,有搏击长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