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为什么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讲话? -MamaClub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一个圣诞节的晚上,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热闹的场面,丰盛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

妈妈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领着女儿参观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

但女儿闷闷不乐,执意要离开,母亲安慰无果后,孩子哭闹起来,坐在地上,鞋子也掉了。

母亲气愤地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蹲下来的那一刻,她惊呆了。

她看到的是一些高高的柜子,晃动着的全是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

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不高兴,原来,站在孩子的高度和角度,看到的是一个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

 

餐厅里,桌上坐着一对母子。小男孩的勺子掉地上了,想再要一个,妈妈指着不远处的收银台,温柔地说:“宝宝,自己去阿姨那里要一个吧。”

小男孩转过头,朝妈妈指的方向抬头扫视了一番,不情愿地小声说:“妈妈,你帮我去拿好吗?”

小男孩墨迹了三番五次后,妈妈终于爆发了,站起来凶凶地吼:“就在那里罢了,你看不见吗?”小男孩噘着嘴一脸茫然地走过。

一位好心的男子提醒小男孩:“从前面红桌子那里右转就能看见了。”小男孩顿时露出笑脸,飞快地跑过去拿了个勺子回来了。

你看,小男孩其实并不排斥自己去拿勺子,可他为什么一开始不愿意去呢?那是因为按照妈妈的描述,小男孩根本不知道取勺子的地方在哪里。

以小男孩不到1米的身高,看到的只是满眼的桌椅和嘈杂的人群,他根本不理解妈妈口中的“就在那里”为什么听起来那么轻而易举。

 

视角不同,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成年人看到光鲜世界,孩子根本看不到。在孩子眼中,只有乱糟糟的场景。

强迫把孩子带进这样的圈子,真的是难为孩子。所以,在孩子的视角上,我们的要求往往不可理喻。父母要想解决这些,有一个绝妙的办法——蹲下来。

当你蹲下来,你的视线高度才能看到孩子所感受的世界。“蹲下来”和孩子谈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也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种交流方式提醒父母要适时地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一份真诚,感受到自己的一种重要性,进而让父母与孩子都敞开心扉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种心的交流。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令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林志颖对Kimi的教育方式。每次林志颖和Kimi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是会蹲下来和Kimi谈话。

别小看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这让孩子感受到了一种被平等对待的尊重,和一种被理解认同的自信。

要知道,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他们也会变得和大人一样高,他们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开阔,而父母蹲下身子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所以,请珍惜孩子的童年时光,珍惜蹲下来的相处机会。

 

当你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时,语气语调自然降低三分,让孩子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趾高气扬的你,而是一个跟自己沟通的伙伴。

沟通的距离缩短了,直视对方眼眸的时候,孩子能感受到来自大人的尊重。

孩子们虽然小,但对大人的情绪非常敏感,他们轻易就能捕捉到来自大人的蛛丝马迹。

大人对自己的尊重,孩子们也能轻易感受到,这会让孩子们心情愉悦,也更乐意沟通。

 

很多时候,不少家庭采用的都是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大人说什么,孩子们就要听,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

其实,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是抗拒的,任何说教的效果只能达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如果大人蹲下来跟孩子说话,给孩子的感受不再是批评和指责的架势,而是一种平等和沟通。

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效果甚至能达到90%,是不是很神奇呢?这就是蹲下来说话带来的奇迹。

 

【一、自信】

蹲下来,孩子的生命受到了尊重,他们的一举一动,无论对或错,都得到爸妈蹲下来的对待,他们的自我价值和自尊感会比较高,由此带给孩子的将是自信的性格。

他们做事情不会畏手畏脚,如果做错了也能因为爸妈的尊重而更快得到改正,这种孩子的性格一般也是乐观和向上的。

【二、信任】

蹲下来近距离的沟通,大人和孩子的心灵更加靠近,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好感。向孩子传达的,是大人的一种理解、耐心和爱。

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容易阐开心扉、对大人推心置腹,这一切根源于蹲下来带给孩子的信任感。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蹲下来”这个物理动作,而是你的眼神和态度所传达出来的一种态度:

我尊重孩子,我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更没有强迫和专制,这是两个平等的生命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