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为什么吼骂完孩子,孩子从不记仇?真实答案一个心暖,一个心酸 -MamaClub
有位妈妈的大学室友(小丽)结婚不久,就因为丈夫家暴而选择了离婚。
一个人工作带孩子,生活的鸡毛和压力让小丽原本温柔的性格逐渐变化。
再次见面时,她的孩子小悠已经三岁,他和室友的孩子(菲菲)年纪相仿,两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结果不出半个小时,两人就因为一辆小汽车吵的不可开交。
还没等到询问两个孩子原因,小丽就一把拉起小悠,几巴掌落在了孩子的屁股上。
小悠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几秒才开始嚎啕大哭。
这个时候菲菲在一旁说:
“妈妈,不是他欺负我,是我把他的小车子弄坏了。”
和小丽的见面也因为这个插曲匆匆结束,晚上的时候,接到了小丽的电话,她哭着说:
“我白天不分青红皂白的打了孩子,谁知道晚上回家,他先抱住了我,跟我说对不起,让我别生气。
我真的觉得我是一个坏妈妈,我不是第一次对他这么凶了,可是他好像从来都不记仇。
还是会主动对我笑,主动来抱我,我真的很后悔把自己最坏的一面都对在孩子身上…”
即使把最坏的一面留给了孩子,但孩子却好像从来不记仇,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体会。
好像不管自己发了多大的火,转过身来,孩子还是会嘻嘻哈哈的对你微笑,还是会紧紧地抱住你。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不记仇当做“没心没肺”,以为孩子都是转身就忘的,其实不然。
不记仇不代表不会受伤害,孩子们不记仇的原因,远比你想象中心酸。
因为爱父母,所以选择原谅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世界上最无私、无条件的爱。
真的是这样吗?
不妨我们来做一个选择题,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孩子打分,满分10分,你会打几分?
• 满分 (10分)
• 良好(8分)
•一般(6分)
• 比较差(4分)
• 0分
曾经有一段视频,里面的父母也做了同样的打分题。
拿到问题之初,父母们满脸的无奈,随之提起了孩子各种表现不好的细节:
• 用袖子擦嘴巴;
• 不肯乖乖吃饭;
• 一天要哭5、6次…
所以,她们都给孩子扣了分,最终给出了7分、8分,甚至是5分。
但同样的问题放在孩子面前,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给了妈妈10分的满分。
顿感惭愧。
每个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都是寄予厚望的,这种期待需要孩子用懂事、乖巧、成绩好、有出息来回报。
父母们虽然不会刻意索取,但用全心的爱浇灌后,总是希望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完全不计回报,最明显的体现是:每当孩子表现的不好,没有变成期望的样子,父母就会感到头疼和失落。
反观孩子对父母,才是真正无条件的爱。
就好比你打了孩子一顿,15分钟后,孩子会来主动与你和好,可如果孩子犯错惹你生气,15分钟后,你会去主动找他和好吗?
每当孩子被父母责骂,无论理由是自己调皮还是父母的不理解,都能因为爱而冲淡化解。
就像樊登说过的:
“事实上孩子能够和你和好的原因,不是你的教育方法多有效,而是因为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绝对纯天然的东西。”
孩子的世界很纯粹,他们渴望的,只有父母的爱,为此他们能原谅父母所有的坏情绪,哪怕是自己受到了伤害。
读懂了孩子的爱,身为父母,即使有再糟糕的情绪,或许我们都应该试着对孩子更温柔耐心一点。
习惯了吼骂
内心逐渐麻木、自卑
曾经有一则新闻,采访了一名长期被家暴的孩子。
他的父亲甚至会用烙铁烙他的皮肤。可当警察说带他去福利院的时候,孩子的回答是:
“不去,我要回家。”
长期被父母吼骂也许不足以切断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但在孩子心中形成的伤痕,却难以抹平。
孩子是父母坏情绪的第一买单者。
长期被吼骂的孩子会在这种环境里,变得讨好、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叛逆、暴躁、容易走向极端。
甚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对你的吼叫根本不买单。
旭扬,一个10岁的孩子就是那种“被打皮了”的孩子,无论你怎么打骂他,他都无所谓,装作听不见。
有一次旭扬偷偷拿了爸爸口袋的钱,去买了最新款的玩具,还跑来跟表弟炫耀。
表弟很疑惑,偷东西不是坏行为吗?结果旭扬说:“怕什么,发现了大不了就再打我一顿呗,他们还能怎么样。”
打骂和吼叫孩子,从来不是教育孩子和解决问题的武器。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也许会被你震慑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对此不以为然。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对孩子不好的一面,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道伤痕,而这道伤痕会随着你发脾气的次数不断加深。
养育孩子,一定会有令人炸毛的时刻,但除了吼他、打他,一定还有别的方法。
别用最糟糕的方式,伤害了那个最爱你的孩子。
负累再重
也别把孩子当做宣泄口
如果说孩子的世界只有吃喝玩乐,那父母的世界里便是一地鸡毛。
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总会有崩溃决堤的一刻,再温柔的父母也会情绪失控。
《不失控的父母》中写到:
“一个过度疲劳的母亲,会与她的孩子在情感上发生脱离。
她的自控能力会越来越弱,她会对孩子的要求提出抗议,把他视作一个‘暴君’,并因此怨恨他。
这种感情有时如此强烈,以至于会暂时抹去她的母爱。”
小丽性格的转变也是如此,不幸的婚姻加上工作养孩子的压力,让她逐渐沉浸在失控的情绪中,对孩子也变得易怒、不耐烦。
身为一个成年人,一定要学会转换情绪,停下脚步,负累再重,也别把孩子当做宣泄口。
和家人朋友倾诉,给自己一个假期,学会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
面对孩子,需要少一点情绪化的吼叫,多一点心平气和的交谈,在情绪决堤前,给予自己冷静的时间。
别让一时的愤怒,伤害了那个无条件爱着我们小生命。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