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篇】这些信号可能是产前抑郁症,准妈妈要留意 -MamaClub

怀孕后,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很多妈妈会发现自己变得很敏感,很焦虑。
这种情绪上的变化,被称为产前抑郁症。
产前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1. 注意力难以集中
容易走神、分心,难以专注完成日常事务。
2. 情绪易怒或波动大
常常因小事感到烦躁、易发脾气,情绪反应比平时更敏感。
3. 睡眠问题
包括入睡困难、易醒或睡眠质量下降。
4. 持续疲劳或精力下降
即使充足休息后仍感到疲惫,缺乏活力。
5. 缺乏安全感
容易感到焦虑、担忧,对未来和自身状况缺乏信心。
6. 兴趣减退
对平时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情绪低落、缺乏愉悦感。
7. 对伴侣产生情绪化或不合理的期待
如变得过度依赖、敏感或频繁指责,希望伴侣给予超出以往的关注和安慰。
产前忧郁症的常见诱因
产前抑郁症通常可能在怀孕早期(如6~10周)开始出现,孕中晚期或临近分娩时症状可能加重。其诱发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经验,对分娩产生恐惧
尤其是第一次怀孕的女性,由于对分娩过程了解有限,往往会对即将到来的生产感到害怕。听到他人描述分娩疼痛或意外经历时,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也更容易被激发。
2. 过度担忧胎儿健康
即便检查结果正常,部分准妈妈仍会反复担忧宝宝的发育状况,害怕存在暂时无法发现的隐性问题,长期的紧张情绪可能加重心理负担。
3. 行动受限,社交减少
随着孕期进展,身体逐渐沉重、行动受限,日常活动减少,社交圈缩小,长时间独处可能导致孤独感与无助感,增加负面情绪。
4. 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
不少准妈妈会对宝宝出生后的生活安排感到焦虑,例如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职业发展受限、人际关系变化等,这些现实压力可能引发情绪波动。
产前抑郁了怎么办?
当准妈妈发现自己比平时更容易焦虑、烦躁,或者情绪低落、难以控制时,首先要提醒自己:这些情绪反应在孕期较为常见,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影响到日常生活,就需要特别关注。
面对产前焦虑和抑郁,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能帮助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心,激发勇气,从而更好地应对孕期的各种挑战。
不过,如果情绪困扰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向妇产科医生、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咨询,他们会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治疗方案。
产前抑郁的自我调节方法
1. 学会描绘美好想象
通过想象温馨愉快的场景,比如和老公、宝宝一起在草坪上看蓝天,可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2. 多微笑
微笑不仅能传递快乐,还能通过调节身体的神经系统,促进内啡肽等“快乐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情绪,减少焦虑和烦躁。
3. 积极自我暗示
每天在心里默念“我很幸福”“我会健康地度过孕期”,帮助准妈妈建立积极的心态,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身心健康。
不过,虽然这些方法有助于情绪调节,但如果产前抑郁症状较为严重,单靠自我调节可能不够,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