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宝宝行为】在宝宝2岁前,一定要保护好他们这些小癖好! -MamaClub
很多父母发现,自家原本乖巧可爱的宝宝越长大越不乖,有时候还动不动发脾气,推人打人什么的更是常事,俨然一幅小恶魔的模样…
宝宝究竟怎么了?是越长大越不乖、不可爱了,还是他一直没变,只是在成长发育中?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两岁前的孩子都会出现哪些常见、合理却不被父母理解的行为。
爱撕纸、撕书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6月龄以后开始喜欢撕纸、撕书,每次看到纸比看到玩具都兴奋,一定要撕碎它才肯罢休。
有些父母可能不理解,平时的乖宝宝为什么就如此热衷于破坏呢?难道是有什么问题吗?
其实,撕纸是宝宝在学习,就像学爬、学步一样自然的事。
撕纸的过程是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既定情况,以此来满足自己好奇心,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
撕纸不仅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还锻炼了手部动作,提升了手眼协调能力。
此外,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纸张形状发生变化,并听到撕纸时发出的声音,也会感到更加愉悦。
撕纸虽好,但有些事项父母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
不要让宝宝撕报纸或餐巾纸,报纸上面的残留物很多比较不卫生;餐巾纸太软很容易被宝宝误吞,引起意外;
有些纸边角比较锋利,宝宝皮肤娇嫩,一不小心可能会被划伤。因此,父母在宝宝撕纸时应在旁边照看、协助;
一些重要资料、有用的书本、纸币等一定要放好,不要被宝宝不小心撕了哦~
小贴士:
撕纸虽然很有趣,但给宝宝买回来阅读的绘本不小心被宝宝撕了会很可惜。
对于喜欢撕书、撕纸的小宝宝,父母可以为孩子购买撕不烂的布书。
考虑到大多数婴幼儿布书产品都色彩鲜艳,而且经常被宝宝放在口中啃咬,所以婴幼儿布书的标准相较于普通玩具应更加严格,父母在选择的时候更要注意品牌和质量。
玩弄生殖器
性心理和性行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触摸生殖器的行为。
在他们眼里触摸生殖器和触摸眼睛、鼻子、耳朵一样自然,只是触摸生殖器时感觉很好,产生的快感比触摸别的位置明显强烈,所以更喜欢触摸、玩弄生殖器。
一般,孩子开始抚摸自己的生殖器是在1岁左右。
孩子玩弄生殖器不会引起疼痛或器质性损伤,也与道德无关,更不是出于性的目的。学龄前孩子对生殖器的接触只是好奇心的体现,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于此事,父母不必有精神压力,但可以进行引导。如父母看到孩子在玩弄生殖器时,不要说破,而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注意力投身到其他地方。
紧身衣裤可能会刺激到会阴或阴茎,从而诱发孩子玩弄生殖器的行为,所以父母不要给孩子穿紧身的衣裤。
孩子的私处护理很重要,无论男孩或女孩,在睡觉前都要清洗外生殖器和肛门周围,而且还要保证被褥、内裤的卫生清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一般抚摸生殖器多发生在孩子独处的时候,所以除了正常活动和学习时间外,还要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户外运动,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小贴士:
一些病理原因也可能导致孩子玩弄生殖器,例如外阴炎、尿道炎等。
因此,当孩子有这种行为时,父母要检查是否存在红肿、皮肤破损等异常情况。
同时,父母也不要逗弄孩子的生殖器,防止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玩弄自己的“小鸡鸡”。
或者让孩子误以为被别人玩弄生殖器是正常的行为、好玩的游戏,在面对可怕的性侵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甚至不知道性侵是不对的!
爱扔东西
5、6个月大的宝宝对手的控制力已经很好,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要是范围以内的基本都可以拿到。
有拿的动作就有扔的动作,这时的宝宝丢掉东西基本都是无意识的行为,不是我们大人常理解的不喜欢这个东西或发泄情绪。
宝宝会通过嘴巴、手等身体部位来探索、感知这个世界,所以扔东西实际上是宝宝在感知自己和世界之间的空间关系。
扔东西表示宝宝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小手了。反复扔东西不仅有助于提升手眼协调能力,还能促进听觉和触觉的发展。
通过观察和感知不同物体落地的情况,宝宝的认知能力和智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开发和提升。
宝宝在扔东西时,父母要控制玩耍的时间,避免影响他人工作或休息。同时,扔东西后应引导宝宝主动收拾。
为宝宝选择物品时,注意选择适合的材质,最好是毛绒玩具、软积木等,既不会损坏家具、地板,也能避免伤到宝宝。
随着月龄增长,约在1岁左右,宝宝可能会开始有意地扔掉不想要的物品,或者在不开心时通过扔东西来发泄情绪。对此,父母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情绪引导。
说脏话
2岁左右的宝宝基本可以能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开始能清晰表达出内心的意图和想法。
宝宝冷不丁冒出一句脏话来,不知道父母是惊喜还是惊吓呢~
有些父母觉得虽然是脏话,但从软萌可爱的宝宝口中说出就变得很有趣;但也有些人觉得很尴尬,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就会说脏话了呢?真丢人!
但事实上,这么小的孩子对脏话并没有好坏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脏话和谢谢一样,只是表达某一种情绪的词汇。
真正对孩子有影响的是说出脏话后大人们的反应:
如果身边的人哄堂大笑,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大家喜欢自己说这个词,所以就会一直重复说。
如果大人作出情绪激动、生气等表现,孩子就会明白这个词会引起父母的注意。
因此,当孩子情绪波动,感到生气、愤怒或想引起父母的关注时,就会说出这个词。
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重复某个坏习惯,最好的做法是在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予以忽视,而不是强化它。
孩子还小根本听不懂道理,这时如果父母一再强调这件事,只会加深孩子的记忆,每次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当孩子说出脏话时,父母除了避免过度反应,还应及时纠正,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XX”,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另外,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充满脏话的环境中,难免会模仿并养成说脏话的习惯,这对他们日后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家庭成员或孩子的玩伴中应避免出现说脏话的情况,以免孩子模仿并学习这种行为。
打人、咬人
15~30个月幼儿期的宝宝,语言和情绪表达能力都还没有完善。
这个时期,宝宝的行为一旦受到限制,就会感到沮丧。这种独立性的丧失,会立即导致强烈的挫败感,使宝宝失去自控能力。
宝宝发脾气只是表示自己不高兴,这种行为与成人的情绪问题或人格紊乱无关。
有些非常敏感的孩子容易感到被冒犯,从而更容易生气。大多数这类孩子在出生后表现得很紧张,且异常活跃,婴儿时期常常很难平静下来。
在幼儿阶段,这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动物的攻击性。
他们也容易突然毫无理由地爆发,常常情绪暴躁。即使在生气时伤害了他人,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相反,他们可能认为是“别人惹到自己了”,并以此为借口。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减轻或避免孩子的攻击行为:
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生活,充满爱的管教和全天候的陪伴;
不看电视或视频中的暴力镜头,不对孩子有粗暴的态度或随意拍打的行为;
设立每个照顾孩子的人都认同的规则,孩子违反规矩后应有明确的举措,做对事后也应有赞美和真诚的表扬;
正面强化父母希望的行为,教孩子其他的反应方式。例如生气时,应用语言表达愤怒,而不是打人;
帮助孩子理解真实侮辱与想象侮辱之间的区别,并让他们明白,适当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因愤怒而攻击别人是不同的行为;
1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使用“平静中断”策略,让他们坐在椅子上或没有玩具的空地上,以停止错误行为并冷静下来。简要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待孩子冷静后,“平静中断”就可以结束。
吃手
宝宝天生具有“觅食反射”,对于0~4月龄的宝宝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射行为。
随着宝宝的成长,4月龄以后的宝宝吃手更多是自主行为。他们通过吃手、脚、安抚奶嘴等感兴趣的物品来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此外,对于开始长牙的宝宝来说,吃手还有助于摩擦牙床,减轻牙痒和疼痛感。
只要宝宝是正常温和地吃手(吮吸),父母完全不用担忧,顺其自然就好,不用强行干预,以免给宝宝带来心理负担。
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清洁宝宝的双手,不要带来细菌的传播。
如果宝宝吃手不是单纯的吮吸,而是“啃”,甚至手指变形、破皮,这很容易造成皮肤感染,父母则需要进行温和的干预。
通过新的安抚物(如安抚奶嘴等),日常多陪伴宝宝,陪宝宝做游戏和读绘本等方式,让宝宝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帮助他们避免过度吃手。
不爱分享
一般,1~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这时候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你”或“他”的概念。他们只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独立存在,难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也无法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时期的孩子通常会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占为己有,他们的“抢”是没有任何恶意的正常行为。
当孩子开始说“我的”,就意味着自我意识开始建立。这时父母不要训斥孩子,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如果在孩子不愿分享时,父母当面指责他们,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同时,强行把孩子的东西拿给别人,会让他们变得讨好别人或对别人产生敌意,从而更不愿意分享。长此以往,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当孩子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时,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通过游戏或合作的方式促使他们分享自己的玩具。
在日常生活中,吃东西时也可以教孩子将食物分给其他家庭成员。
此外,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分享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
抢/被抢玩具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宝宝抢别人玩具或者玩具被抢的情况,这些问题出现在宝宝4岁前都是正常的。
这时孩子还没有自我和物品所有权的概念,他不知道这个东西是自己/别人的,想要玩的话需要经过同意才能得到/给出。
无论是孩子的玩具被抢,还是抢别人的玩具,这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父母可以借此教导孩子物权的概念。
【当孩子的玩具被抢时】
大多数孩子第一次经历玩具被抢,都不知道该如何反抗甚至不会反抗。
如果这时大人说去把玩具抢回来,其实是大错特错的,这只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被大人的情绪吓到。
父母可以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情景模拟,多演练几次,等到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处理。
例如,爸爸将妈妈手里的玩具抢走时,妈妈护着玩具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抢走我的玩具。”让孩子看到并理解,语言是有力量的,可以将别人击退。
然后再进一步演练,爸爸在妈妈语言抗议之后还是将玩具抢走,而妈妈邀请孩子进行干预,让孩子扮演父母或长辈。让孩子知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学会向父母求助。
【当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时】
当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时,无论对方是否抗议,父母都应该干预孩子的行为。
要让孩子明白这是别人的东西,只有经过同意才能玩,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边界。
对孩子干预时不要有过多的道德批判,要知道这么小的孩子抢别人的玩具并不是霸道、蛮横,只是还不理解物权的概念或不知如何表达需求而已。
还有些孩子可能只是想通过抢玩具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
🎯想要第一时间获得资讯?
请加入MamaClub群: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