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需要经历三次失望 -MamaClub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陷入希望落空的失落之中,但有一些“失望”却是我们必须经历的。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里,至少要经历这三次失望,孩子才有可能拥有扛起未来的力量。
第一次失望
孩子的成长,是与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别离
有位妈妈曾留言道:
“儿子入园的第一天,没有哭,也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吵着要妈妈,我交代几句,他马上头也不回地跟幼儿园老师走了。”
儿子的表现让她哭笑不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好像有点失落。
这种感受,很多妈妈都不陌生。
当孩子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黏着自己的时候,我们多少有些怅惘落寞,甚至还会怀念当初孩子对我们的那种依恋。
原来,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渴望孩子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独立,而独立则意味着我们不被孩子需要。
这就像是一种矛盾,我们爱孩子,但最终却要“推开”他,让他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经历无数次这种分离:
出生是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紧接着,;离开妈妈的怀抱,蹒跚学步;然后开始断奶、独立入睡;再然后,入园,上学,渐渐走出家门…
等到成年后,孩子就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远方求学或工作…
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避开占有和控制,帮助孩子完成这种分离。
很久前,看过这样一则视频:
小女孩上小学的第一天,含着眼泪问妈妈:
“我想妈妈和我一起去上学。”
妈妈带着微笑告诉她:
“你知道的,我不能陪着一起哦!
不要怕,你可以一个人去的,没问题的!”
在孩子走后,母亲站在原地久久不肯离去,眼神中,有欣慰,也有落寞。
父母对孩子的牵肠挂肚是一种很难控制住的天性。
但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孩子的人生,承担结果的只有他自己。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羽翼丰满地飞出父母的世界,在快速多变的社会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第二次失望
父母对孩子的话语权是有有效期的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过“前喻文化”,大致意思是在传统社会里,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晚辈需从长辈那里学习经验。
所以在过去的教育里,父母很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但这句话放到今天,往往会换来孩子的激烈反抗。
很多孩子,上小学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话堵住父母说教的口。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如今的孩子们都在要求话语权。
这个时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已经变了。
心理学家陈默就曾经说过:
“现在孩子的特征之一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
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这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喜欢顶嘴,而这就是因为孩子渴望发表意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拥有发声的话语权。
比如,你跟孩子说:
“好好吃饭,别挑食!”
他马上就能回:
“你和我爸不也挑食吗!”
大人马上就有一种“失去威信”的尴尬。
另一方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接触到信息面非常之广,早早地发现了父母并不是那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孩子越小,越是会格外地信服父母,把他们说的一切都当真。
这一点,年轻的父母就能体会到,在我们小时候,父母的话是绝对的正确。
但到了今天,孩子们获取的信息方式之多,速度之快,超乎我们的预料,他们很容易就发现大人的“无知”,甚至还会质疑他们的“教育”。
这一切,都让如今家长的“话”没那么好使。
孩子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深深影响了父母话语权的“有效期”,很多孩子叛逆不仅来得猛,还来得早。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有效的时期,一般来说是3岁到13岁。
这不是说13岁后的教育不重要,而是如果没有把握好13岁前的黄金时间,到了青春期,教育会变得吃力。
在这个黄金期里,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用心,更要有耐心,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重中之重。
唯有建立起亲密情感联结,对孩子的教育,才不需要靠威慑。
第三次失望
孩子的人生,大概率会是平凡的
这句话听上去很刺耳,却是扎心的事实。
北大教授丁延庆聊起女儿时曾说:
“我小时候是‘神童’,我女儿跟我比差太远了!
那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我们的孩子,终将成为平凡的“大多数”,甚至是不如父母的“大多数”。
这不是在劝家长“躺平”,或是早早地接受孩子的平庸,而是提醒大家:
不要因为过高期望而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成绩好,其他任何事都不会成为问题;如果学习不好,没问题也要挑出毛病来。
前者剥夺了孩子成长中的责任,后者摧毁了孩子成长的自信。
还见过很多家庭,仅仅因为学习,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一位对孩子十分严苛的爸爸认真地说:
“只要孩子把成绩搞上去,他以后怎么恨我都没关系。”
而这两者之间,一定要是对立的吗?
从孩子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家都是奔着“前几名”去的。
但事实是,普通班级里如果40个孩子就那几个,剩下的30多个可能在中游、在下游。
孩子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说实在的:很正常。
问题是,有的家长的失望和焦虑马上就投射到孩子身上。
网上曾经有个妈妈说:
孩子上小学二年级,考试几乎都是班里第一名,渐渐我没办法接受他考不好,考不好就想批评他。
小学成绩本身就有很大的欺骗性,短暂的落后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十分有限。
可惜不少父母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放弃和打击,在孩子学习生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破坏了他们的学习体验。
孩子在学校里背负着学习困难的巨大挫败感,回家又要面对来自父母的长吁短叹。
望子成龙,是很美好的愿望,但是除了希望之外,父母更重要是要学会接纳,接纳孩子的普通,接纳我们自己的普通。
一定要认识到我们和孩子是合作关系,想办法帮他,而不是总想着责怪他。
父母对孩子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放下过高的期待,不断调整养育方式,给孩子具体的帮助。
孩子没那么优秀不可怕,短暂的落后也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能看见他的需求,理解他的无助,陪他走好每一步路,让孩子在你的教育中,看得到希望,看得到努力的方向。
家长的心态摆正了,即使是现在不被看好的孩子,未来也能活的充实而丰盈。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